首页 资讯 正文

潍坊诸城:岳西村走上“强村新路”

体育正文 6 0

潍坊诸城:岳西村走上“强村新路”

潍坊诸城:岳西村走上“强村新路”

大众网记者 宋学敏(mǐn) 通讯员 徐春光 肖柏明 潍坊报道 青兰高速、明董高速和217省道在村头交汇贯通,从青兰高速诸城段辛兴(xīnxīng)枢纽出口下高速,驱车不用5分钟就(jiù)能到达潍坊诸城市辛兴镇岳西村。无人机视角下,广袤乡村风光美不胜收,掩映其中的(de)高速公路串起了一幅幅美丽画卷,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独特区位(qūwèi)资源。 难以想象,过去的(de)岳(yuè)西村人心涣散,基础设施薄弱,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1986年,从部队(bùduì)退役的郭沛森,回到家乡扛起村党支部书记这个重担。40年间,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让村集体收入从零到有,从有到多,走上了(le)“强村新路”。 时光回到(huídào)40年前。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岳(yuè)西村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为选好“当家人”热烈讨论。当时的情景,他们至今(zhìjīn)依然记忆犹新。 郭沛森在麦收现场(xiànchǎng)查看麦收进度 “郭沛森(guōpèisēn)是退役军人,性格稳重,有魄力、有担当,所以我们选他当书记。”父老乡亲们对(duì)他充满信任。 “大家选你当村党支部书记是觉得你有能力(nénglì),能带着大家致富,这是对你的信任……”老支书(lǎozhīshū)的一番话悄悄给郭沛森打气鼓励。 1986年4月,郭沛森出任岳(yuè)西村党支部(dǎngzhībù)书记。上任伊始,郭沛森给自己立下了(le)“军令状”:要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腰杆挺起来,家乡换新颜。 任何一项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经济加持,可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shōurù),怎么办(zěnmebàn)? 岳西村人均耕地2.4亩,劳动力(láodònglì)资源丰富(fēngfù)。郭沛森心里明白,想要岳西村真正富起来,必须先做好“种养结合”这篇大文章。 为了保证土地增值和收入“细水长流”,通过党组织引领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再由合作社进行全(quán)(quán)面积、全覆盖、全链条(liàntiáo)托管,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我有8亩地,平时跑(pǎo)运输没时间打理,土地流转后,我能腾出更(gèng)多的时间跑运输,而且每亩土地每年1200元流转费。”村民郭继祥说。 无独有偶。走进于村东北角的清海(qīnghǎi)蛋鸡养殖场,一排排标准化鸡舍映入眼帘。鸡舍内一层层鸡笼整齐有序、干净整洁,排风、饮水、喂食等设施一应俱全,蛋鸡正啄食(zhuóshí)着料槽内饲料。分拣台前,工人们正忙着将一枚(méi)枚新鲜的鸡蛋进行分拣、打包,等待物流公司统一运送(yùnsòng)。 “刚开始俺也是有(yǒu)顾虑,担心养不好,郭书记和技术员隔三岔五过来(guòlái),手把手地教,学会了一点也不难,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62岁(suì)的养殖户于清海扳扳起(bānqǐ)手指算起了经济账:“我养了1.5万只蛋鸡,一年差不多净赚30万多元,比种地收入高多了。” 郭沛森(右)到蛋鸡养殖场查看养殖情况(qíngkuàng) 壮大集体经济,路子不只有这一条。有了(le)周边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jiěfàngchūlái)当上产业工人,吸纳了4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上班拿(ná)工资”了。 王清明在“家门口”的谷雨生物科技上班,和他同在一个公司上班的还有(háiyǒu)他的媳妇和孩子,每人(měirén)平均月五千多元的工资(gōngzī)让他非常满意。“俺把家里的土地全部流转给种粮大户,一家人(yījiārén)安心在公司上班,离家近便收入也不低,和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 在岳西村采访时,郭沛森指着不远处新投产的山东谷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康健联产项目二期告诉记者:“这个厂主要生产麦芽糊精、山梨醇(shānlíchún)、葡萄糖等(děng)(děng)玉米深加工产品。目前,村周边已有四、五家家企业入驻,形成了玉米淀粉深加工、服装、食品、粮食物流等产业(chǎnyè)。 “我们看好这儿的区位(qūwèi)优势,原来到青岛董家口港码头需要将近两个小时(xiǎoshí),现在(xiànzài)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可以了。明董高速建成通车为(wèi)公司节约生产运营成本的同时,也将提升客户满意度。”山东谷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管延春说。 如今的岳西村(cūn),不仅实现“颜值”提升,即道路硬化率提升、绿化覆盖率提升;更完成“气质”蜕变(tuìbiàn),村集体收入180多万元,这个昔日的“脏乱差”村,正以“产业强(qiáng)、生态美、乡风淳”的新姿态,书写着(zhe)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潍坊诸城:岳西村走上“强村新路”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